維管植物在古生代進軍陸地,從微小的、厘米級的無葉草本演化出豐富多彩的形態構型🫙,包括高達幾十米的喬木✬。葉片作為植物與外部環境的媒介👨🏿🍼,對植物生理、發育的演化以及陸地生態系統、食物鏈、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⛪️。葉片形態的多樣性是現今地球上25萬多種維管植物的最顯著特征,然而在“綠化陸地”這一過程中,葉片的形態是如何多樣化的?葉片的演化與地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是什麽🧕🏿?這些問題充滿著困惑,吸引著進化生物學家極大的關註和孜孜不倦的探索。
近日,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薛進莊等與國內外同行協力合作📃,在古生代葉片形態演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🪤,研究成果以“Stepwise evolution of Paleozoic tracheophytes from South China: Contrasting leaf disparity and taxic diversity”(Earth-Science Reviews,2015,148:77–93)為題發表於地球科學領域的重要期刊Earth-Science Reviews
課題組利用華南地區完善、連續的古生代維管植物的化石記錄,選擇95種單葉🤼、218種復葉♝,並分別以96個、103個性狀特征對其進行編碼,建立了多維形態學數據集。通過研究數據點在多維形態空間(morphospace)的分布特征和模式,對葉片的形態變異度(morphological disparity)進行定量估算👩👦,計算出葉片形態變異的範圍總和🧛🏻、方差總和🧑🏽💻、平均不相似度等變異度指標,分析了葉片變異度與植物屬種豐富度之間的動態關系👋🏻。
研究表明👶🏼,在維管植物演化的第一階段(泥盆紀至石炭紀早期),植物進軍至未飽和的、低競爭強度的陸地環境⬆️,單葉的變異度初步增加👩💻,復葉的變異度在石炭紀達到峰值,期間植物的維管系統、生殖結構急劇分化🧑🏿🔧,灌木、藤本、草本、喬木等各種構型出現🙇🏻🤲🏼。在維管植物演化的第二階段(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)🕝,單葉的變異度進一步擴大,復葉的變異度維持動態平衡。此過程伴隨著濕地群落在華南的逐漸恢復和繁盛,木賊類𓀖、大羽羊齒以及松柏🚶🏻♂️🏮、銀杏、蘇鐵等現代類群的古老祖先在華南出現。論文還全面探討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、生物地理分區對葉片變異度的影響。這一研究工作將植物在形態空間(morphospace)的分布與它們在生態空間(ecospace)的演化聯系了起來🧘🏻♂️,為進化生物學、生態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地空學院薛進莊副教授、郝守剛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,國內外多位同事參與了該項工作。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41272018)和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👬🏼。
電話:010-62751407 | 意昂3監督電話(紀委辦公室)➾:010-62755622 | 地址⛳️:意昂体育3平台王克楨樓20層 [查看地圖] | 更多聯系方式
CopyRight 2021 © 意昂体育3 -(下载专区)轻松下载,尽享超值福利! | 京ICP備14219350號-8